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与医生打交道的经历,但每个人眼中的医生形象不尽相同。一千个患者心中,也有一千种医生形象。
医生很简单,简单到只是希望所有病人都能康复出院。
中国医师节这天,我们就跟大家介绍这一“普通”人群。
1
5+3+X——医路漫漫,学无止境
从医学生到医生,这些年他们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今日所学,都干系到未来每个病人健康。医学生要准备好治病救人,积累海量的医学知识,容不得一丝懈怠。
以为有了5年丰富理论知识,就能在医院科室大展拳脚?NO,5年的本科医学教育加上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培训过后,还会有一个X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等着他们。
简单的工作做到极致便会是另外一个层次!从皮肤到心脏,同样是缝合一道伤口,几厘米的距离,却是需要几十年的学习与努力。
论文是医生晋升的硬指标,如果在河南,医生要晋升主任医师,就要发一篇SCI论文,或者在国内发三篇。在湖北,则要发表五篇文章。在上海华山医院,这个标准更是高到了三篇SCI。可以说在三甲医院,没发过SCI的医生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可是中国医生没有那么多时间写论文。《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显示,超过一半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到60小时,超过三成的医师工作60小时以上。上班已经让他们累到崩溃,更别说加班加点完成论文了。
都说医者不自医,作为医疗健康行业的工作者,医生群体的个人健康情况不大乐观。据卫生部门的调查,在4032名受访医生中,1/4患有心血管疾病,近一半医生有高血压,40岁以上医生的患病几率是普通人群的2倍。
与“医生对自己身心健康状况的评价”相匹配的问题是“自己健康状况是否对工作和生活产生了影响?”对此,大部分(78.51%)医生给出了肯定的答复:自身健康已经对工作生活造成影响。
医路漫漫,学无止境,这条路一走可能就是几十年。有些时候让人五味杂陈,却总有着不期而遇的温暖。
每一次治愈,每一声感谢,都会让他们觉得这条路是对的。或许就是这样一种信念,才支撑着自己,一年又一年......这样一路走下去。
2
一名医生的日常
医者仁心,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很多医生,早起来在医院研究今日病人病例,脚步匆匆地奔波于各个病房之间,只为了询问更多的病人,终于查完房马上奔向门诊,门诊结束后就是手术一直到深夜……
上午8点到12点:门诊,平均接诊20余名病人。
12点到13点30分:原则上1个半小时的休息时间。但很多医生都是在办公室里吃完盒饭后,就去病房查看病人。
13点30分到16点30分:连着3台手术,中间出来见了一下上午接诊的病人。
16点30分到18点20分:在办公室整理下午手术的病例。
18点30分到20点:匆匆吃完晚饭稍事休息,与其他医生会诊。
赶上值夜班,通常会整理学习资料、写会诊单、监护病人等,如果有急诊病人还需要立即出动……
这或许是很多医生们的真实写照,在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今天,是否我们也应该多多的换位思考,双方都体谅一下对方的难处,医生在工作岗位上,是救死扶伤的圣手,而离开工作岗位,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3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
无论静好岁月里,或是与疫情搏斗时,始终活跃着一群魅力医者,他们挑战医疗技术巅峰,他们以仁爱之心呵护患者,他们临危不惧与病魔战斗,他们努力传递科技知识普惠大众……
线上义诊:疫情爆发后,很多医院开展义诊线上服务,开辟抗击疫情的“第二战场”。在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斗争里,数万名医护工作者日夜坚守,让众多患者通过在线咨询得到了专业建议。
高铁救人:4月27日上午11点,从延安开往成都的D1925次动车上,一名旅客突然大量流鼻血到无法自持。而此刻,动车上正好有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55名医护人员,和列车员确定旅客的主要症状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邹剑、老年医学中心副主任黄晓丽、心脏内科李江波、重症医学科周永芳、麻醉手术中心张伟义,五人组成了临时医疗小组,经鼻部压迫止血处理和心血管用药,患者慢慢止血降压,心绪平复起来。
义诊进社区:为居民免费测量血压、血糖、健康咨询等服务,一边通过问诊询问了解居民身体健康状况,并耐心细致分析病情,认真解答居民们关于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诊治等问题,同时为有需要的居民指明下一步的诊疗方向,让每一位就诊的居民真正感受到“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
……
这群身穿白大褂救死扶伤的人,每天不倦奋战、倾尽全力,最不可能放弃的,是每一个鲜活的生命,最想要得到的,其实仅仅是理解和尊重
我们总是看到这样的事迹
赞美医生见义勇为,如雷锋般高尚
其实医生,也只是一个职业
其实医生,不想被道德绑架
医生的苦和累,并不是必须该承受的
每一次熬夜和加班
每一个奋不顾身的瞬间
是因为医生们觉得为了生命,值得
医师这个身份带给他们的
是信仰
是职业
也是选择和改变。
虽然还是没有假期、没有福利
网医联盟
向所有医生说一声:
辛苦啦,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