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禹州医药文化发展和弘扬的成因
1、丰富的医药资源是医药文化滋生的基因。据禹州药材资源普查,全市有药材品种1055种,其中根茎类233种,全草类282种,叶花类85种,果实种子类
137种,菌藻树脂类10种,动物类280种,人体类7种,矿物化石类21种。分布于西部山区143个村,北部山丘区88个村,中部和颍河平原388个村。据《钧州志》载,禹州地产道地药产45种,象禹白芷、禹白附、禹南星、禹全虫、禹密二花享誉海内外。特别是禹州中药加工因药制宜,在“浸、泡、煅、煨、炒、炙、蒸、煮”等方面技艺独特,制作精良,药效卓著,历有“医不到禹州不妙,药不到禹州不香”之说。随着医药的发展,由此而生的医药文化得以繁衍鼎盛。
2、广泛的吸纳融合是医药文化创新的成因。禹州地处中原腹地,气候适宜,兼有交通之利。北方的马匹、骆驼可以长驱直入,南方的舟揖可以经淮河入颍河进入禹州。明初以来朝廷和地方官府的推力,使禹州成全国四大药市之一。因药而起的中外贸易加速了医药经济的繁荣,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医药文化。地域文化与外来先进文化的交流、融合、激浊扬清,使得禹州医药文化在创新中更具体先进性和传承力。象怀帮会馆大殿前次间上檐至今还存留的雕刻着金色卷发男女人头像和一些似为西洋建筑的风景画,足以见证中外医药文化的融汇和昌盛。
3、
悠久的文化传统是医药文化弘扬的温床。禹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发祥地之一。自大禹治水有功受封禹州以来,曾有夏启、少康在此建都,春秋时为韩国故都,秦统一六国后为颍川郡治所,历代相沿均为通州大邑。禹州历史名人浩若繁星,象韩非、吕不韦、张良、晁错、郭嘉、褚遂良、吴道子、马文升等一大批显官志士、文人学者成为禹州传统文化繁衍的脊梁,明代一科点过八进士成为禹州诗书之乡的荣耀。禹州是河南省最早的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数千年来文化的传统感化力在与医药经济的有机融通下,使得医药文化生根、开花、结果,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弘扬、升华和繁荣。
4、
发达的社会经济是医药文化得以昌盛的支撑。经济是基础,文化则是经济在社会上的集中表现。颍河河谷富庶的农业,禹西山区的矿产业,历代相沿享有盛誉的钧瓷业,以及炮制精良的制药业等产业活跃和壮大了一方经济。经济的繁荣支撑了文化的兴盛。就医药行业而言,规模的药材基地,林立的购销药行,连接中外的医药市场,为医药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使得医药文化贴近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在不断吸纳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中传承和创新,以和谐的生产关系促进医药生产力的发展。医药文化所引发的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又反作用于医药经济,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促进,使得医药文化不仅有广阔的用武之地,更使其充满着内在动力和生机。
来源:医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