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库> 西医> 详情

北京地区腹泻儿童星状病毒感染的临床研究

作者:高萍芝

时间:2019-11-04

来源:高萍芝

分享至:

目前, 腹泻病仍是威胁我国儿童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 有资料显示星状病毒 (AstV) 感染可导致婴幼儿发生腹泻[1]。为了解儿童腹泻中星状病毒感染情况及临床特点, 我们于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 对我院住院的腹泻患儿进行了星状病毒检测, 现报道如下。

对象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择1999年9月至2001年8月, 在我院住院的腹泻患儿288例, 检出星状病毒27例。27例中男17例, 女10例。年龄7天~6岁, 平均年龄7.9个月。

2.方法 :
①采集患儿入院后24h内新鲜粪便标本送大便常规及培养;同时将粪便标本-80℃冻存, 应用酶联免疫法统一检测, 星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由DAKO公司生产。星状病毒抗原阳性的标本进一步用型特异性引物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PT-PCR) 方法进行分型。②病儿入院后24h内作心电图检查并取静脉血测定丙氨酸转移酶 (AST) , 乳酸脱氢酶 (LDH) , α-羟丁酸脱氢酶 (α-HB-DH) , 肌酸肌酶 (CK) 及其同功酶 (CK-MB) 。

结 果
1.星状病毒阳性率及分布情况:
288份标本中星状病毒阳性27份, 阳性率为9.4%。年检出情况:1999年6例, 2000年11例, 2001年10例。除4、5月及9月各检出1例外, 余24例 (88.9%) 分布在10月至次年3月。

2.分型:
均为Ⅰ型。

3.临床特点:
本组27例中, 年龄≤6个月17例 (63%) , 其中新生儿5例, 7~12个月8例 (29.6%) , >1岁2例 (7.4%) 。腹泻 27例, 占100%;大便性状为黄色稀水样便, 3~10次╱日。呕吐10例, 占37%;发热13例, 占48.1%。体温≥39℃4例, 38~39℃ 4例, ≤38℃ 5例;脱水11例, 占40.7%;部分患儿还出现咳嗽等上呼吸感染症状。

4.实验室检查:
大便常规可见脂肪球及少量白细胞。大便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心肌酶谱测定8例 (29.6%) , 呈现不同程度升高, 分别为AST (56~345IU/L) , LDH (242~934IU/L) , α-HB-DH (54~842IU/L) , CK (207~2579U/L) , CK-MB (28~84IU/L) , 5项心肌酶3项异常者为4例, 4项异常2例, 5项均异常2例;其中2例心电图检查也明显异常, 1例表现为Ⅰ°房室传导阻滞, 另1例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

5.治疗及转归:
给予抗病毒及补液、纠正酸中毒等治疗, 症状于3~15d后全部消失。预后好, 无1例死亡。

讨 论
星状病毒可散发或暴发流行, 还可引起医源性感染[2]。现已知星状病毒有8个血清型, 流行以Hastv-Ⅰ为主[3]。本组为2年内北京地区腹泻儿童中存在星状病毒感染的病例, 检出率为9.4%, 与文献报道相近[4], 且为Ⅰ型。

本组资料显示星状病毒感染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泻呈稀水样便, 次数不等, 部分患儿伴有不同程度呕吐、发热, 重者可出现脱水, 有的还可出现心肌酶谱升高或一过性心电图改变。星状病毒感染的流行季节主要为秋冬季, 受侵犯儿童年龄普遍较小, 多为12个月以下小婴儿, 特别是新生儿也可发病, 故与轮状病毒在新生儿多引起无症状隐性感染有所不同。本组资料中的5例新生儿, 有2例是因肺炎和黄疸同期住院而后发生腹泻的, 可能为入院后感染。星状病毒感染除发病年龄普遍较小外, Unicomb等[5]报道, 本病还可有迁延性腹泻。本组中有4例患儿入院时病程已达2周之久。腹泻迁延的原因是病毒的持续作用, 还是继发因素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星状病毒感染临床表现与其它病毒性肠炎患儿相似, 故单凭临床表现不易确定是否为星状病毒感染。如遇治疗不见好转, 年龄较小而腹泻次数又不很多的患儿轮状病毒等检测阴性时, 最好做星状病毒检测, 以明确病原, 指导治疗。治疗方面应以对症治疗为主, 辅以抗病毒治疗, 避免盲目应用抗菌素, 防止菌群紊乱的发生。因多数患儿年龄小不会表述, 应注意心脏并发症, 及早做有关心脏方面检查, 异常者给予保护心肌治疗。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