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外斜视发病于幼年, 而且保持不同程度的双眼单视功能。间歇性外斜视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间有无关系, 过去报道不多, 本文对北京同仁医院155例6~1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对2001年7月~2002年3月间施行外斜视矫正手术的155例6~12岁间歇性外斜视患儿术前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男74例, 女81例。发病年龄6个月~12岁, 平均4岁。手术年龄6~12岁, 平均9岁。矫正视力0.9及以上者293眼, 占94.51%, 弱视17例, 占5.49%。17例弱视中除2例为高度近视眼矫正视力0.4~0.5外, 均呈轻度屈光不正, 矫正视力均≥0.7。
检查方法 155例均行眼部常规检查, 采用角膜映光法及三棱镜交替遮盖法测定斜视角, 并以三棱镜度记录。双眼单视功能, 近距离采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 远距离采用同视机检查, Ⅰ级功能用笼象图片 (H11.5°, V7.5°) , Ⅱ级用猪八戒图片 (H8°, V11.5°) , Ⅲ级功能用三毛图片 (H11.5°, V8.5°) 。155例按发病年龄分为4组。组1:生后6月~, 共40例, 占25.8%;组2:2岁~, 共42例, 占27.1%;组3:4岁~, 共52例, 占33.55%;组4:9岁~12岁, 共21例, 占13.55% (见表1) ;平均年龄4岁。
155例中有立体视者131例, 占84.52%。其中仅有近立体视者108例, 仅有远立体视者1例, 远近立体视均有者22例。近立体视锐度分布见表2。
发病年龄与立体视锐度损害程度见表3。经统计学处理, 各年龄组立体视锐度损害存在显著性差异 (χ2=13.1350, P<0.05) 。
表1 发病年龄分布
发 病 年龄 (岁) | 组1 | 组2 | 组3 | 组4 | 合计 | ||||||||||||
0.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
例数 | 19 | 21 | 16 | 26 | 15 | 12 | 10 | 7 | 8 | 9 | 7 | 4 | 1 | 155 |
表2 近立体视锐度分布
黄斑中心凹立体视 | 黄斑立体视 | 周边立体视 | 无 | ||||||||
40″ | 60″ | 100″ | 140″ | 200″ | 400″ | 600″ | 800″ | ||||
例数 | 16 | 35 | 51 | 8 | 2 | 9 | 1 | 8 | 25 | ||
(%) | (32.90) | (39.35) | (11.61) | (16.13) |
表3 发病年龄与立体视锐度 例
黄斑中心凹立体视 | 黄斑立体视 | 周边立体视 | 无 | 合计 | 异常率 (%) | ||||||
40″ | 60″ | 100″ | 200″ | 400″ | 800″ | ||||||
组1 | 12 | 16 | 4 | 8 | 40 | 70.00 | |||||
组2 | 11 | 21 | 5 | 5 | 42 | 73.81 | |||||
组3 | 15 | 22 | 8 | 7 | 52 | 71.15 | |||||
组4 | 13 | 3 | 1 | 4 | 21 | 38.10 | |||||
合计 | 51 | 62 | 18 | 24 | 155 |
经统计学处理, 不同年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χ2=21.2220, P<0.005) 。
表4 发病年龄与同视机检查 例 (%)
有双眼单视 | 无 | 合计 | |
组1 | 0 ( 0) | 40 (100) | 40 |
组2 | 16 (38.10) | 26 ( 61.90) | 42 |
组3 | 18 (34.62) | 34 ( 65.38) | 52 |
组4 | 9 (42.86) | 12 ( 57.14) | 21 |
合计 | 43 (27.74) | 112 (72.26) | 155 |
经统计学处理, 不同斜视程度的融合功能差异呈高度显著性 (χ2=12.008, P<0.005) 。
表5 斜视度与融合功能 例 (%)
斜视角 | 有融合 | 无融合 | 合计 |
≤45△ | 29 (29.00) | 71 (71.00) | 100 |
>45△ | 3 ( 5.45) | 52 (94.55) | 55 |
合计 | 32 | 123 (79.35) | 155 |
经统计学处理, 斜视度与立体视锐度程度无明显关系 (χ2=1.9635, P>0.05) 。
表6 斜视度与立体视锐度 例
40″ | 60″ | 100″ | 140″~800″ | 无 | 合计 | |
≤45△ | 11 | 25 | 32 | 16 | 16 | 100 |
>45△ | 5 | 10 | 19 | 12 | 9 | 55 |
合计 | 16 | 35 | 51 | 28 | 25 | 155 |
经统计学处理, 本组不同发病年龄的斜视角大小无显著性差异 (χ2=5.0226, P>0.05) 。
表7 发病年龄与斜视度 例
≤45△ | >45△ | 合计 | |
组1 | 22 | 18 | 40 |
组2 | 25 | 17 | 42 |
组3 | 36 | 16 | 52 |
组4 | 17 | 4 | 21 |
合计 | 100 | 55 | 1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