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广泛存在于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中, 以柑桔、柚子番茄及绿叶蔬菜含量最为丰富人体不能合成维生素必需每日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C易溶于水, 不耐热, 在空气中易氧化, 在pH7.6以上的碱性溶液中也易氧化分解, 而在干燥和避光的条件下较稳定。正常情况下人乳所含维生素C可以满足婴儿生长需要, 人乳维生素C含量与母亲摄取食物中的维生素C含量成正比。牛乳中维生素C只有人乳的1/4, 谷类则更少, 经加热后所剩无几。所以人工喂养又不按时添加蔬菜水果或维生素C, 则极易发生坏血病。
维生素C从小肠吸收, 主要由尿内排泄。胃酸缺乏时吸收减少。机体新陈代谢率增加, 维生素C的需要量即增加。吸收后一部分储存于人体各种组织内, 以代谢旺盛的组织含量最丰富。体内维生素C的总储存量及在血中的浓度与摄入量有关, 同时也受年龄、性别、代谢及病情等多种因素影响。每日需要量成人约为100 mg、孕妇及哺乳期妇女130~150 mg、婴幼儿50~80 mg左右。
维生素C能促进结缔组织成熟及胶原质的形成。正常情况下, 动物细胞间质中的纤维细胞处于网状原纤维的胶质基质中, 维生素C缺乏时细胞间质有纤维细胞与基质存在, 但缺乏胶质, 因而使毛细血管壁等组织间质形成不良, 发生出血现象。
维生素C对红细胞的成熟有一定作用, 也能加强铁的吸收及叶酸的代谢, 缺乏时可产生营养性贫血。
维生素C为机体合成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必需的物质。还可增加机体抗体形成及参与解毒机制, 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并可增加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维生素C还是直接参与体内氧化-还原及羟化反应的某些酶的必要成分。它又是一种重要的生理性抗氧化剂, 在对抗由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可阻止黑色素形成, 不引起色素斑或雀斑, 促进皮肤健康。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多见于6~24个月的小儿。由于维生素C对机体功能的多面性, 当缺乏维生素C时, 表现症状也是多样而复杂的。维生素C缺乏后数月, 患者会感到全身乏力、倦怠, 表现食欲欠佳、精神抑郁, 小儿可有生长迟缓、烦躁及消化不良, 并可出现下列较典型症状。
全身可有出血点, 初时局限于毛囊周围及牙龈等处, 以后皮下组织、肌肉、关节、腱鞘等处均可形成血肿或淤斑。小儿多于下肢发生骨膜下出血, 位于骨干部位出现肿胀, 表皮无充血, 但压痛明显。
牙龈出血、浮肿, 以牙龈尖端最为显著, 稍加按压即有出血, 并伴有溃疡或激发感染。严重者可有牙齿松动、脱落。
患儿食欲下降、体重不增, 常伴有贫血。严重者可有中重度贫血, 伴有浮肿, 抵抗力弱, 易受各种感染。如有创伤, 则伤口愈合缓慢, 易继发感染及出血。
非常重要。有长期不吃新鲜果菜或不适当烹调史婴幼儿见于长期人工喂养而未添加富含维生素的辅食早产儿或患感染性疾病时对维生素C需要量增加;长期患消化道功能紊乱或慢性消耗性疾病均可促发本病。
小儿烦躁不安或萎靡不振;皮肤出血点或淤斑、牙龈出血;骨膜下出血可致肢体疼痛、不敢活动而呈假性瘫痪;少数病人有尿血或便血, 甚至颅内出血。
(1) 血常规可表现营养性贫血。 (2)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 (3) 血清维生素C含量降低。维生素C负荷试验补充维生素C后, 正常人24小时尿中排出量为75%, <50%表示有维生素C缺乏。 (4) 骨骼X线片特征。骨干骺端临时钙化带增厚致密, 并有普遍性的骨质疏松, 可引起骨折和骨骺分离, 当增厚的骨骺盘向两旁突出于骨骺端边缘之外形成骨刺时有特殊诊断意义。
经给予维生素C进行试验性治疗, 可迅速显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