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疾病库> 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别名:)

就诊科室:儿童保健科

分享至:

 介绍

各种原因引起的能量或蛋白质缺乏,不能维持正常新陈代谢,导致自身组织消耗的一种状态,称之为营养不良。营养不良常伴各种器官功能紊乱和其他营养素缺乏。

常见病因包括营养摄入不足、进食受限、存在高代谢状态(如创伤、手术、感染)、慢性消耗性疾病(如肿瘤、长期腹泻)等。

发病原因

常见原因有营养摄入不足、进食受限、疾病原因、药物因素、精神因素等。

营养摄入不足:长期饮食不当,营养素补充不足可导致营养不良,如偏食、挑食等。

进食受限:不能经口进食或经口进食无法满足机体营养需求。如口腔、咽喉部或食管炎症、肿瘤等因素导致经口无法进食;放化疗期间摄入食物少;消化道疾病,如胃肠道术后、幽门梗阻、食管癌、肠梗阻等。

高代谢状态:在创伤、感染、大手术等应激情况下,机体分解代谢水平高于正常及合成代谢时的水平,可造成营养不良。

消化吸收障碍:胃肠道疾病患者,如胃肠道瘘、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等患者可因吸收障碍,导致营养不良。

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长期腹泻、消化不良等。

药物因素:长期服用大量药物,药物副作用可导致食欲下降,影响进食量。

精神心理因素:精神心理状态对摄食产生影响,如焦虑和抑郁、老年痴呆等。

症状表现

主要症状表现为体重下降、水肿、贫血等。具体如下:

体重减轻、消瘦:健康成年人体重丢失5%~10%,不会影响机体正常功能,成年人可耐受的体重丢失可达35%~40%,超过这个范围可导致死亡。

皮下脂肪减少:首先是腹部,然后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是面部。

水肿:严重者由于体内蛋白质的大量丢失,可导致低蛋白血症,出现营养不良性水肿。

贫血:血红蛋白降低引起。

其他:如腹腔积液、无力、低血糖、皮肤干燥、毛发脱落、肝脏大等。

检查

常用营养状态评定方法包括主观与客观两部分。具体如下:

主观评定

医生将通过患者的既往病史、主诉等资料判断体重、饮食、胃肠道吸收功能变化等身体情况。

客观评定

静态营养评定:人体测量性质的指标有身高、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周径及白蛋白等。

动态营养测定:包括内脏蛋白、氮平衡、3-甲基组氨酸、能量测定及体质分析等。内脏蛋白是主要的营养评价指标,如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血清前白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通过血液学检测即可。

体质分析:利用多种方法对人体各组成,如肌肉、脂肪、水分等含量进行测定,并通过计算机分析各组成比例,以完成对受试者营养状态评价的方法,帮助医生了解受测者的机体组成与营养状态,以便制定营养支持治疗的计划。

治疗方式

治疗原则为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综合治疗。由于病情各异,患者需要的营养物质量有所不同,需要提供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方式主要包括一般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对因治疗。

一般治疗

补充营养,调节饮食,可以多补充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豆浆、牛奶等;使用促进消化及改善代谢功能的药物,如复方消化酶、口服酪酸梭菌活菌等。

对症支持治疗

肠内营养:如肠道有功能,首选肠内营养。医生可能会根据病情选择经口、鼻胃(肠)管、胃造口、空肠造口等途径输注。肠内营养制剂包含糖类、脂肪、蛋白质或其分解产物,电解质、多种维生素、多种微量元素的混合营养粉/溶液制剂。

肠外营养:将机体每天合成和修复组织必须的碳水化合物、氨基酸、脂肪乳、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和速度以静脉为途径直接输入体内。包括外周静脉、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途径。

对于某些疾病,如肠外瘘、短肠综合征、炎症性肠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危重患者、消耗性疾病等,营养支持是主要的治疗手段。

病因治疗

恶性肿瘤:主要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医生会根据临床分期、病理类型等选择治疗方案。

消化系统疾患:支持补充营养素;对于感染性病因引起的需应用抗生素、肠道益生菌等;慢性自身免疫性肠病等可能需要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

精神疾患:如厌食症、抑郁症等,需要进行心理及药物治疗,逐渐纠正体重、躯体形象的思维方式和进食障碍的行为。

医院名称
城市
医院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