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唐代大诗人王维在居士山隐读时,一天偶患小病,前往一家药店买药,见柜台内是一位衣着朴素的美貌少女,于是想趁买药之际,试试这女子的才气。王维开口说:“我要买宴罢客何为?”姑娘微微一笑:“宴罢酒酣客,是‘当归’。”忙问:“当归要多少?”“且慢,我还买黑夜不迷途。”“‘熟...
似乎老一辈儿的人都会熟背这样一句顺口溜:“桃养人,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想起这句顺口溜,只因正值大量水果集中上市的夏季,而每每路过这些诱人的水果摊铺,便不由得勾起了记者记忆中从孩童时起就未了的心结:为何会“杏伤人,李子树下埋死人”?记者向北京中医药大学养生康复系教授...
据载,哈尼族有个著名的接骨医生,他自采自制的接骨药方,医治骨折竟有意想不到的疗效,被人们誉为接骨“神医”。有趣的是,这种接骨医术并非出于祖传,而是“神医蜈蚣”教给他的。一天这位哈尼族医生在大树下休息,突然间看到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爬过来。他担心蜈蚣刺伤自己,便拔出长刀...
武则天晚年体衰多病.咳嗽不止,稍感风寒便病情加重,尤其冬季,不敢轻易地走出寝宫。太医为治疗她的病,什么贵重的药品都用过,但是不见多少疗效。御膳房的康厨师跟随武则天多年,见她不思饮食,身体孱弱,便想方设法把饭菜做得既可口又有营养。他记得家乡的老人常用“冬虫夏草”炖鸡滋补身...
“六一散”,在琳琅满目的中成药里要算是最简单的品种了。一是它的处方简单,是由滑石6份和甘草1份所组成,二是制法也简单,只是将l两味药研粉拌匀就可以了。相传“六一散”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别号刘河间)所创。在公元1147年(金皇统元年)的仲夏,金熙宗晋尚书右丞相韩企先为濮王,...
古时有两个秀才进京赶考,途中路过一片沙滩地带。时值炎夏,烈日当空,晒的他们汗流浃背,又渴又累。这时,一个秀才流出鼻血,另一个慌了手脚,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到哪里去寻药呢?他们急中生智,用土块塞,用纸堵,但都无济于事,血又从嘴里流出来。正在这时,忽然看见一只仙鹤嘴里衔着一...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来同去戍边者都回来了,惟有其夫未返。妻思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后来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朝诗人王维有首脍炙人口...
做新郎原本是人生中的喜事,可是,突遇怪病缠身的新郎,恐怕就非喜即悲了。话说清朝年间,有一位小伙子即将洞房花烛夜却得了一种怪病。往日清秀的脸已肿得变形,明亮的眼睛也被极度浮肿的眼睑遮盖得不见了踪影,头大得如斗状,笔挺挺的新婚礼服再也无法容纳肿胀而又布满疹子的躯体。这突如其...
辛夷花,能治鼻炎、鼻塞、鼻窦炎等鼻疾。说起辛夷花的名字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古代有一姓秦举人得了一种怪病,经常头昏头痛,鼻子流脓流涕,腥臭难闻,四处求医,均无效果,十分苦恼……有一天,朋友来看他,见状便劝道:“老兄,天下这么大,本地医生治不好,何不到外地求医?...
众所周知,“杏林”—词是中医界常用的词汇,医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然而“杏林”一词典出汉末三国闽籍道医董奉。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与当时的张仲景、华佗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乃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据《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