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库> 我聊医疗> 详情

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核酸营养”!

作者:网医联盟医务部

时间:2019-02-28

来源:网医联盟医务部

分享至:

“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营养”。我们决定戳穿这个谎言。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给我们回了信,他们都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他们的研究也与“核酸营养”无关。

 

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在信中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处。人体不能吸收核酸。它将在肠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他还说,这家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广告宣传,并未取得他的许可。

 

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维尔纳·阿尔伯则说,大连珍奥核酸“从来没跟我联系过,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们这些宣传材料。核酸存在于所有未经加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机物外还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与核酸的营养价值无关。”

 

还有一位是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伯格。当被问及珍奥核酸生产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宣传是否获得了他的许可、他的研究是否与核酸营养有关时,他回答说:“对你的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绝对没有。吃核酸很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

 

据此我们写了篇《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的报道在新语丝网站上贴出。在这篇报道的基础上,《南方周末》2001年2月2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杨海鹏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合写的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引起了“核酸营养”厂商的恐慌,竟在全国各地收购这一期的《南方周末》,试图减少它的影响。

 

2001年3月6日,美国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总裁詹姆斯·沃森也给我们回了信。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1962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在信中说:“我从未允许珍奥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照片。他们歪曲了我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膳食中,无需补充核酸。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该书第一部分《“核酸营养”真相大揭密》收录了我撰写的十几篇有关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国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报道《中国: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向各国科学家介绍该书的出版和我在网上揭露中国学术腐败,特别是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事迹。《北京青年报》、《科学时报》等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报道。

 

2001年9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学会代表大会。新当选的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学会成员不应擅自用本学会名义发表带商业色彩的宣传文章,或进行带有商业色彩的广告活动。

 

邹承鲁院士在2001年10月10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科学家不应做“广告明星”》,指出:“做出这样一个决议,主要源于前不久曾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对于这个争论,我的意见是:核酸营养之争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的问题。”“我认为,对于那些已经做了虚假广告的人,应该向社会作一个交代。就像人会生病一样,犯个别错误人所难免。问题是,犯了错误,是知错就改,还是强词夺理、讳疾忌医?我觉得,对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进行公开曝光,不仅教育本人,让社会和科技界了解,共同监督,更可警示后人。”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