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癥瘕”。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基本上相当于西医所讲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妇科炎症所引发的白带异常,发病率很高,已婚女性的患病率高达90%以上。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治疗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抗生素进行“杀菌”和“消炎”。
但很多病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西医注射抗生素,初期用药见效很快,但越治越重,复发的更快,主要原因就是抗生素导致了机体免疫功能的下降。
在中医看来,抗生素也属于“苦寒之药”,不仅容易损阳气伤正气,还可能引狼入室,留为邪气。如果人体“正气”受损,再消炎,再灭菌也是枉然,结果必然是将带下病的治疗陷入反反复复的怪圈。
而且带下乃属人体的阴津之液,长期耗散是对身体的极大亏损,中医对此有“白崩”之称,是相对于大量阴道出血的“血崩”而言的。
带下分类
量多色白,质清稀,多脾虚湿陷;
质浊而黏稠有秽,多痰湿下注;
质清稀如水,恶寒,多脾肾阳虚,寒湿内盛;
量多色黄,质稠臭秽,多属湿热下注;
色黄绿如脓或浑浊如米泔,或脓血杂见,恶臭难闻多属湿毒;
量少色赤或色红而鲜,质稠,多属阴虚内热;
色暗红如败酱,混杂黏液,秽臭难闻,多属毒热伤络;
淡红无臭秽,多属肾气不固;
带下色白或透明反光如鸡蛋清,或拉丝状,多属肾虚滑精。
经方选择
《傅青主女科》云:“夫带下俱是湿证。”明确指出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为患,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而发生带下异常。其病邪除湿邪外,还与寒、热、毒、瘀有关。
“妇人有终年累月,下流白物,如涕如唾,不能禁止,甚则臭秽者,所谓白带也。夫白带乃湿盛而火衰,肝郁而气弱,则脾土受伤,湿土之气下陷,是以脾精不守,不能化荣血以为经水,反变成白滑之物,由阴门直下,欲自禁而不可得也。”
也就是说,人体感受外湿消耗阳气,脾胃受损、肾气虚弱,从而引起机体的内湿,湿为机体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的病理产物。故治疗上,应健补脾胃之气为主,佐以疏肝,增加脾胃的运化功能,并借以肝的疏泄、调达之性,从而消除体内的湿气,白带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先生在《傅青主女科》一书中,为白带过多留下一方,即著名的“完带汤”:
由炒白术、炒山药、人参、酒炒白芍、酒炒车前子、苍术、甘草、陈皮、黑芥穗、柴胡组成。有疏肝木、健脾胃、消湿浊,能使绵绵之白带终止之效。
我们看,完带汤里没有一味药是消炎的,大部分都是建固脾土、疏达肝气的,青主先生对此方也非常自信,有“两剂轻、四剂止、六剂则白带痊愈”之语。
除了“完带汤”,平时我们还要积极的防治,日常生活中要多注意个人卫生;穿浅色内裤以便于自查白带;房事要有节有度,避免感染;生冷、辛辣、甜腻食品少吃或不吃,可以多吃点乌鸡、猪肝、薏仁、姜、萝卜这些有助于健脾升阳化湿的食物。
另外,没事的时候还可以绕着腰腹部敲打、按摩带脉;天晴的时候多晒晒太阳,对预防带下病和妇科病都大有好处。
带下病单纯的典型证型虽然存在,但临床上较多的是夹杂证型。在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四者间亦常存在冲突,故在治疗时要审证求因,辨清虚实,采取相应的治疗。同时要结合现代医学,排除生殖器肿瘤及恶性病变,以免贻误病情。
(本文经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博士–杨晓媛医生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