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关于中医的讨论,都会指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否科学。
有人认为中医是伪科学,甚至是一种迷信。也有人认为,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其宗旨都是为了提升人类健康水平和抵御疾病的能力,中西医均应得到尊重与鼓励。凭借发现青蒿素获得中国首个诺贝尔医学奖的屠呦呦也曾说过:“青蒿素的发现是中国传统医学给人类的一份礼物。”
当前绝大多数国人对中医的态度很矛盾,平时跟他谈中医,他不信,当西医医院宣布他的病没有救了,他转头就会走进中医医院。从科学上来说这是对中医的不公平,因为中医在治疗上也有局限性。
单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是否科学呢?
一些暂时无法被现代科技所认识和解释的东西,应该被列为“待验证科学”。
如果中医是不科学的,那两千年来,中国人生病都是靠什么治好的? 如果那些秘方没效果,又怎么可能流传这么长时间?
中医有它自己的理论,自己的体系,最重要的是祖祖辈辈靠经验积累起来的东西,虽然不知道具体是怎么发挥效用的,但是中药确实是有效的,中医的理论都是根据药吃下去病人反应推理出来的,不能说是科学,只能说是有一定的道理,因此,中医方子中,现在科学不能解释的东西多了。
中西医在源头上并无不同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古希腊医学认为疾病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而不是因为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当时还认为,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至于液体是否平衡,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与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相比,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西医在源头上并无不同。
怎样辩证的看待中医中药的科学性
在讨论中医药的科学性、科学价值问题时,我们不能忘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更不能忘了邓小平同志著名的“猫论”认识观:“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对医药卫生领域来说就是“不管中医西医,治得好病就是好医”。因此,我们希望能够从更广泛更现实的意义上来看待中医药的科学问题,“有疗效就是硬道理”。
既然“科学等同于正确和真理”这个观念已在社会上、学术界根深蒂固,并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实。在此情况下有的专家想另立与“科学”相对立的全新名词概念来表述中医药等东方知识体系,还有的专家认为中医药不一定非要进入科学体系,这些思路作为一种学术观点来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但似乎缺乏推广的现实性。
比如,欧洲人不同于亚洲人,我们不能以欧洲人的蓝眼睛标准来评价亚洲人,认为没有蓝眼睛就不是“人”。亚洲人也没有必要为了与欧洲人区分,就放弃“人”的称谓和做人的尊严而另找“冠名”。对此我们首先必须承认我们都是“人”,在此基础上再按人的不同“品种”进行细分,并相应地分为白种人、黄种人等等,这是谁都懂的再普通不过道理。
要旗帜鲜明地肯定“东方科学”的学术社会地位
要旗帜鲜明地肯定“东方科学”的学术社会地位,中医药事业才可能重振雄风,更好地完成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伟大使命。
中医药有没有“标准?既然是科学,不管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科学都要讲“标准”或“认识准则”,中医药治病有没有个“准”呢?虽然中医药属于东方科学,注重从类型属性上去分析解决问题,尤其是辨证施治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仍然还是有“章’可循的,如果没有标准,没有认识到疾病诊治的规律性,也就不可能有疗效。
中医灵活辨证,方剂的不可重复诊治方式,对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很多人认为中医药的治疗方法很不稳定,治同一种病有若干种方药,让人无所适从,由此认定中医药缺乏可重复性,进而认为中医药没有科学性,其实这正是中医药临床“灵活辨证”的优势所在。
这种问题的提出,完全是从西医治“病”的角度在看问题,同时,也说明这些人缺乏中医药的基本常识。虽然大家口口声声都会说“辨证施治”,但却并没有真正领悟这4个字的真谛,也并未真正在临床上实践这4个字。须知,中医以“证”为核心,拥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灵活、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临床诊疗方法。
可见中医药临床重点抓的是“证”,而不是“病”,更不是西医的“病”。只要辨证准确,就能收到良好甚至是神奇的临床疗效。因此,从“证”这个角度来讲,中医药肯定具有可重复性,关键是我们能否在临床上熟练地运用中医药理论,准确地“辨证”,合理地“施治”。
传统医学两千多年仍有顽强的生命力,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振兴中华文化,弘扬中华医学科学, 要从全人类的福利出发,促进中西结合为健全人类医学完整性的重大作用和深远意义。大家了解,单中医或西医一种医学,不能成为人类完整医学。中医药的兴衰关系到国民大计,我们要了解历史,认识今天,明智将来,从高度上要看到中医药衰落的损失影响到文化,经济卫生健康。从长度上要看到中医药发展价值的宝贵,意义的伟大,前景美好的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