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医学院算不得是好学生,甚至连教诲我的老师的姓氏也没能记好,但有些课还是历历在目,印象最深的是一堂关于药物过敏的课。
教授在课上讲了一个他亲历的病例,大致是他在中山医附一院读博时,科里收了一个青霉素过敏的女大学生。之前她感冒发烧了,她的父亲——一个世上最悔恨走上行医这条路的乡村医生(我认为是这样的),从他众多的棕色广口瓶中掏出了几片青霉素类药片,让她服下了。等这位可怜的父亲抱着心爱的女儿出现在重症室时,她已停止了呼吸,当医生向这位父亲表示已尽力时,他撞破了重症室的玻璃门,推倒了几个试图阻止他的护士,坚信奇迹的他亲自对女儿行心肺复苏。一个多小时后,他也昏迷在病房。在这期间,他呼唤着女儿的小名,在泪水中努力地坚持着尽量准确地行心肺复苏。所有的医护人员(包括我的老师)都含着泪在他旁边等待奇迹。可惜的是,奇迹并没有出现。
奇迹没有这么多,这是真的,但心肺复苏却给了人类很多奇迹(尽管没有给那位最痛不欲生的父亲)!相信我,学会它并不是很难,尽管绝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会用上,但你应该要懂!因为当心爱的人闭着眼躺在你怀中,你不能只是紧握着他(她)的手、热泪盈眶!在泪水中垂首一吻或挣扎着挪过去双手交织在一起,这些是三流的言情电影才干的事。相信奇迹,相信可能,正基于此,才有了人类现在的医学成就!
Peter Safer于1958年发明口对口人工呼吸,因为简单易行、潮气量大而被确定为呼吸复苏的首选方法;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等发表了第一篇有关胸外心脏按压的文章,被称为心肺复苏的里程碑。口对口呼吸法和胸外心脏按压的结合,配以体外电击除颤法,构成了现代复苏的三大要素。而对于你,一个非专业人士,心肺复苏就可具体归结为“ABC”:气道(Airway),呼吸(Breathing),循环(Circul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