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医传入中国的历史并不是很长久,约一二百年。在此之前,我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创立了中医药学,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医药一直是在直面与“传染病”作斗争,只是改革开放让我国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慢性疾病如冠心病、肿瘤、高血压病、脑血管疾病(中风病)、糖尿病等成为了危害我们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了,传染病慢慢被大家淡忘了,最近的非典造成的危害,若不是此次的“新冠肺炎”,恐怕也会淡忘的。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中,其宗族死亡者三分之二,伤寒十居其七,著了《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就是一部抗击传染病的宝典。
之后,曾多次经历温疫大流行,明代医家吴又可创立了《温疫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学专著,认为疫邪从口鼻而入,伏匿膜原,在治疗上创立了:发病初起,即用达原饮,中期邪已陷胃,用三承气汤,后期重在滋养津液、清解余邪。轻者服达原饮1-2剂而愈,认为疫邪离膜原的时间不等,有2-3日即离,有十数日仍在,有初病4-5日病情不显,5-6日陡然严重。
瘟疫之邪,从口鼻而入,感邪重的,立即发病,感邪轻的,未必骤发,其后因饥饱、劳碌,使正气受伤,邪无所制而发病,邪之所着,有传染,所感虽殊,其病则一。
舌苔动态变化是中医辨治的关键核心:瘟疫少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舌苔由薄白苔、增厚、变为白如积粉苔、变为黄燥苔、变灰黑苔,反应“疫邪”转变为“疫毒”,病情将由“普通型”转变为“重型、危重型”(西医称为所谓的炎症风暴?),转变的时间节点大致为确诊后5天左右,伤寒论称为“5日为一候”。
(1)密切接触者、尚在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肘后》避疫方当“茶剂”预防,一般人群不需要喝。
舌苔白腻者:赤小豆15-20克,煮水当茶喝,每天喝500-1000毫升,连续14天。
舌苔黄腻者:赤小豆15-20克、贯众10-15克,煮水当茶喝,每天喝500-1000毫升,连续14天。
无腻苔者:贯众10-15克,煮水当茶喝,每天喝500-1000毫升,连续14天。
(2)普通型:《温疫论》达原饮(槟榔,厚朴,草果仁,知母,芍药,黄芩,甘草),每天1剂,水煎服,每次100-150毫升,一天2次,直至痊愈。
转变:从舌苔的变化进行宏观辨治。
疫毒在血脉:舌苔由薄白苔、增厚、变为白如积粉苔、高热,达原饮加白虎汤,清热达表解。
疫毒在胸腹:胸腹痞满,达原饮加大黄,攻逐邪气。
疫毒在胃肠:舌苔黄燥、甚至灰黑苔,大便不通,达原饮合承气汤,攻下逐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