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中医药常识的宣传普及,使大众在很大程度上了解、掌握、运用中医药知识和自我保健技术,但中医科普日受欢迎的同时,大众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对中医保健、识病不只是停留在技巧、技术的掌握,更渴求获得理论知识。
我们可以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教太极拳,却无法在这几个小时里,让大家感受到太极拳中蕴涵的刚柔相济的哲学内涵、中正舒缓又行云流水的意境、自然流畅的诗乐韵律,也无法仅靠太极拳的招式将这种“四两拨千斤”的道理延用到生活之中。这些招数以外的感悟,要在中医药文化的背景下才能理解和运用。
中医学中的整体协调、中庸平衡、辨证分型等理论,都能对人们的生活起居、养生保健、人际相处等起到指导作用。把中医理论内涵普及到百姓人家,深入生活,此时医道就不仅仅是诊病之道,而是一种精神内涵的修炼。如中医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惊者平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在这些论治理论中,表现的是中医治病原则,使机体达到“阴平阳秘”的生理平衡状态,而其中所蕴藏的则是儒家“中庸”、“调和”思想的深刻内涵。中医对疾病的认识、治疗和对人体健康生态的维系,无不反应“致中和”的思想。当人们真正理解了平衡的综合内涵,认识到失去平衡的危害,就会为人体内环境的平衡、饮食五味的平衡、心理情绪的平衡,人与社会的平衡、人与自然的平衡等去积极地努力,自觉地调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