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体检之后,会被告知身体某个部位长了“息肉”,这些多余的“肉”,有的可能是癌症的前期征兆,有的却不用过多在意。
那么到底哪些息肉需要警惕?又该如何治疗?
大肠息肉与肠癌
大肠息肉如果较小,几乎没有症状,通常在肠镜检查时被发现;如果较大,则一小部分患者可出现便血、便秘、腹泻腹痛、大便性状改变、大便习惯改变等。
大肠息肉的癌变风险与其种类有关:非肿瘤性息肉(炎症性、增生性、错构瘤性息肉)一般不易癌变;腺瘤性息肉(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性腺瘤)有癌变风险。
腺瘤性息肉且符合以下任一标准,癌变危险性较高:
1、息肉个数3个及以上;
2、息肉直径≥1厘米;
3、不论大小,病理报告出现“管状绒毛腺瘤”或“绒毛腺瘤”;
4、不论大小,病理报告有“高度异型增生”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需要注意的是,息肉的数量、直径大小在“内镜检查”报告中会提到。而息肉是否属于“腺瘤性息肉”,只有“病理检查”报告才会告诉你,所以一定要关心病理结果。
胆囊息肉与癌症的关系
胆囊息肉的概念其实本身也包括了一些早期癌变的病灶。
其中肿瘤性息肉(主要为腺瘤)是胆囊癌的重要危险因素,当胆囊息肉直径大于1.0cm时,癌变发生率明显增加,而大于2.0cm时,几乎可以直接认为就是恶性肿瘤。
在非肿瘤性息肉中,胆囊腺肌症被视为癌前病变,其癌变率为3%-10%。
50-70%的胆囊癌会合并胆囊结石,但是在胆石症患者中仅有1.5%-6.3%会出现胆囊癌,有研究显示胆结石患者的胆囊癌发病率为无结石患者高7倍。
胃息肉与癌症的关系
胃息肉一般没有什么明显的不适,常在胃镜检查中被发现。伴有其他胃肠道疾病时会出现如胃痛、腹胀、反酸、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者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
胃息肉常见的有三种,癌变风险也不尽相同:
胃底腺息肉:可能与长期口服抑制胃酸的药物有关,癌变率不到1%
增生性息肉:常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和萎缩性胃炎有关,癌变率1%左右,息肉长大后癌变风险会增加。
腺瘤性息肉:癌变率高,其中直径大于2厘米的绒毛状瘤性息肉癌变率最高可达40%。
与大肠息肉类似,胃息肉的类型也需要做胃镜时取一小块组织做“病理检查”才能确定。
子宫内膜息肉与癌的关系
子宫内膜息肉柔软,中间带有较大中央血管。颜色多为灰色或棕褐色,偶尔呈红色或棕色。子宫内膜息肉组织学上有三种组成成分:内膜腺体,内膜基质和许多血管。阴道超声检查描述为宫腔内一个回声均匀直径小于2cm包块的,经常是良性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息肉恶变约为0.5%。子宫内膜息肉恶变多是可医治的,子宫内膜癌多数分期及分级较低。有趣的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切除的子宫标本中有20%发现有良性息肉。
鼻息肉与癌的关系
生活中有很多人对鼻息肉这种鼻腔疾病并不是特别的在意,事实上如果鼻息肉出现之后没有抓紧治疗也会有癌变几率。绝大多数情况下鼻息肉出现之后,都很容易导致患者的嗅觉失灵并且还会伴有比较明显的面部疼痛感。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有发病的几率,但是相对来说成年人发病几率更高。事实上鼻息肉出现之后大家就应该意识到癌变的危险性。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鼻息肉并不是癌症的前兆,但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而又有效的治疗就有癌变的几率。所以鼻息肉出现之后在初期的时候就应该积极的进行治疗。如果药物并没有很好的控制鼻息肉疾病症状那么就应该及时手术,只有这样才能够远离鼻息肉疾病癌变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