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库> 运动> 详情

中老年人的冬练应注意那些?

作者:网医联盟医务部

时间:2019-03-15

来源:网医联盟医务部

分享至:


一、季节适应。深秋初冬,天气乍寒,尤其是大风过境,寒流降温时,一些人对寒冷的“应激反应”强烈,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皮肤微小血管收缩,容易造成心血管意外。一般经过4~6周后,进入真正的冬天,机体适应了低温,反倒相对安全些了,这就是“冷习服”过程。


二、温度与风力。据北京市74万人心血管病10年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市的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都与平均温度呈典型性逆向相关,即平均温度越低,则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发病率越高。研究表明:当从室内走到室外,受0℃以下的冷空气直吹面部,可立即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和血压升高,造成心绞痛发作。因此除作好戴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防护外,过冷的天气,患心脑血管病的老人不宜外出。另外风力可加大低温的致冷效应,也应同时考虑。


三、生物钟节律。按生物钟现象,人体在下午4~6时,心血管功能处最佳状态,其次为上午10时以后,最差是凌晨6~9时。因此,如果健康状况良好,则一天的任何时候运动都可以;如果有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则宜选在下午4~6时活动,或在上午10时以后外出。尽量不要凌晨冬练,因为这时交感神经张力急剧升高,心血管负担最重。大雾天气不仅空气污染重,且湿度过高也使空气中氧含量相对变少,也不宜晨练。


四、运动量。冷天本已使机体耗氧量增多,凌晨又是危险时刻,因此老人冬练运动量要相应减少,不然容易使有氧运动变成无氧运动,结果适得其反。


五、饮食调养。提高机体防寒能力的饮食原则是高蛋白、高热量及充足水分。蛋白质有一种特殊热动力作用,使机体不怕冷。充足的水分能保证机体有良好周围循环,不易冻伤。机体是否缺水,可看晨尿颜色,如呈黄色就是缺水,如颜色很淡,就是正常;也可测尿量,如每日在1500毫升以上就属正常。总之一句话,就是老人冬练要吃好喝足。


中老年人,尤其是合并心血管病患者要谨防心性猝死,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冬日猝死三联症”,即“冬天、凌晨、扫雪”,这三者的每一项都是增加心肌耗氧的。如果合并在一起,就构成很大的危险,老人切须注意,谨防万一。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