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知识库> 养生> 详情

形神共养,调神安形!

作者:网医联盟医务部

时间:2019-02-14

来源:网医联盟医务部

分享至:


中医养生学认为,形乃神之宅,神乃形之主,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附,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正是从形神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出发,古人提出了形神共养的养生原则。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病邪侵入人体,破坏了人体阴阳的协调平衡,导致形神失和。养形和养神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但在形神关系中,“神”起着主导作用,脏腑的功能活动、气血津液的运行和敷布,必须受神的主宰,即所谓“神能御其形”。因此,中医养生学主张形神共养,养神为先,“得神者失神者亡”,要以“养神”为第一要义,在养神的前提下,养好形。具体的养生方法和措施,要按四时不同,顺时调养,辨证调养,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饮食、起居和运动锻炼,协调一致,如此才能会形神合一。

精气是构成形体的基本物质,是最基本的形。神是先天之精所化生,出生之后,又依赖于后天之精的滋养。《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有了健康的形体,才能产生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所以,保形全神是养生的重要法则。明代著名医家和养生家张景岳在《治形论》中反复强调保形全神的重要意义,他说:“善养生者,可不先养此形以为神明之宅;善治病者,可不先治此形以为兴复之基乎?”强调指出了神依附形而存在,精气充足则神得所养,形健而神旺;反之则形弱神疲,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五脏是形体活动的中心,所以,“保形”首先要协调脏腑功能,保证十二脏腑的协调统一。五脏精气充盛,功能协调,则神清气足,情志正常。反之五脏精气不足,功能失调,可出现情志异常。正如《灵枢·本神》指出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五脏之中,又当特别强调调节饮食和调理脾胃来保养,因为人既生之后,形体的生长发育、保持健壮都依赖于饮食物的摄取,食物中的多种营养素要转化为精微之气则有赖于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因此要注意营养的搭配和膳食结构,以使营养充分,达到人体组织器官的需求量;注意调理脾胃,使营养充分被消化吸收,以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此外,人体本身就是自然界一个组成部分,遵循自然规律,做到生活规律、劳逸适度、慎避外邪、坚持锻炼等,也能有效地增强体质,保形全神。

神在人体中起统帅和协调作用,由于神的统帅作用,生命活动才表现出整体特性整体功能、整体行为、整体规律等。因此,中医养生学又特别重视“调神安形”,通过“调神”来保养和提升人的内在生命力。调神首先在于“养性”,通过心性道德的修养使情志心理平和。《黄帝内经》指出:心为“五脏六腑主也”“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中医的“五神”(神、魂、魄、意、志)虽为五脏所主,但主要归于心神所管。因此,调神又当从“养心”开始。在正常情况下,神是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例如,四时更迭、月廓圆缺、颜色、声音、气味、食物等,都可作用于人体,进而影响人体生理活动。正常的情志不仅体现了生命活动中正常的心理活动,而且可以增强体质、抵抗疾病、益寿延年。但如果情志波动过于剧烈或持续过久,超过了生理的调节范围,则可伤及五脏,或影响气机,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所以中医非常重视精神调养提倡心神清静,心态平和,七情平和,喜怒不妄发,名利不妄求,不为私念而耗神伤正,保持精神愉快。这样,人体的气机调畅,正气旺盛,体格强健,抗病能力增强,就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虚静养神、开发潜能”思想是调神最基本的理念,它源于先秦时期的老庄哲学。它提倡精神内守,恬淡虚无,在尽可能排除内外千扰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接近生命活动的低耗高能状态,以便从根本上改变人体内部组织器官的不协调状况,达到发挥人体潜能和延年益寿的目的。

养生实践中,调神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如:清静养神,保持精神情志淡泊宁静的状态,减少名利和物质欲望,和情畅志,协调七情活动,使之平和无过极;四气调神,顺应一年四季阴阳之变调节精神,使精神活动与五脏四时阴阳关系相协调;气功练神,通过调身、调心、调息三个主要环节,对神志、脏腑进行自我锻炼;节欲养神,性欲过度伤精耗神,节欲即可保精全神;修性恰神,通过多种有意义的活动,如绘画、书法、音乐、下棋、雕刻、种花、集邮、垂钓、旅游等,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使精神有所寄托,并能陶冶情感,从而起到移情养性、调神健身的作用。

网友评论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全部评论